文章详细
中国的纺织机械制造业
中国的纺织机械(开花机 再生棉机械)制造业
纺织机械工业何时在中国开始形成,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尚找不到明确的记载。但在17世纪清朝就设立了官办的京内织造局和江南宁、苏、杭三个织造局。当时中国的手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初步形成,已有作为手工业商品的纺织机器的生产和销售。尽管这些机器是铁木结构,简单而且粗糙,效率不高,但可以看作是幼年时期的中国纺织机械工业。19世纪70年代,外资和华资缫丝厂和纺织厂开始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建立,设备均从国外进口。为提供这些工厂所需要的修配零件,从1894年起,上海出现了公兴、协泰等铁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工人仅数人至数十人。这是现代中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先驱。直到1949年,全国棉纺锭子达到了 500万锭。在一些纱锭比较集中的城市遂出现了纺织机械修配厂,仅上海一地就有480多家。工厂规模不大,一般人数仍不过十余人到数十人。个别是外商投资的,极少数是官僚资本的。这两类资本所经营的工厂,人数大多不过百人,近500人的不过1~2家,均以提供配件为主要业务。较大的工厂也只是为纺织厂仿制成台设备,成批生产织布机和简单的袜机,尚不能生产任何成套纺织设备。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着手建立自己的纺织机械制造工业,首先对上海、天津和青岛原有的6家较大的纺织机械修配厂进行整顿和扩建,并在郑州和榆次新建两座大厂。在全国统一规划下分机种生产多种成套机器。此后陆续在沈阳和内地新建了几个中型纺织机械厂,同时把上海的一些小厂合并为几个中型工厂。到60年代初,全国已经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机械生产体系。1979年全国的重要纺织机械厂已有24个,共有职工6.2万余人。30多年来,中国依靠自己的纺织机械工业,装备了国内的纺织工业。还以援助或贸易方式,出口相当数量的纺织机器。50年代初,第一个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5万锭棉纺织厂和160台织机的麻袋厂分别在咸阳和杭州正式投产。50年代中期,第一个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年产300万匹的印染厂在西安正式投产。50年代末期,第一个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精梳毛纺织厂在北京正式投产;第一个以国际援助方式在缅甸兴建的5万锭棉纺织厂正式投产。60年代中期,第一批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大型粘胶纤维厂在丹东、新乡和南京正式投产。70年代中期,第一批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大型涤纶厂、大型腈纶厂和大型维纶厂在全国各地相继投产。中国纺织机械产品的开发工作,已经从仿制阶段进入到以自己的革新和研究成果为主要设计根据的阶段。棉纺用的开清棉机(见开清机械)经过三次较大的改进后,每一种机台都具有较好的混棉、开棉或清棉的性能和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开清棉联合机可以根据世界各地棉花的不同特性和不同含杂率,挑选单台配合成线,末端的自动成卷机制成棉卷(或借气流直接输送到梳棉机刺辊上的混和棉)产量每小时为500~750公斤,不匀率在1%以下。梳棉机(见梳理机)也经历过三次全面的更新设计,台时产量从最初的4、5公斤上升到40公斤。细纱机由一种型式发展成棉、毛、麻、绢、化纤等37个基本型式,锭距、卷装系列齐全。细纱机噪声可控制在85分贝左右。棉织机方面仍以自动换梭式(见自动换梭织机)为主。自动换纡织机和喷气织机(见喷射织机)也已批量生产。棉布印染设备经过三次重大改进已发展成能适应各种纯棉和化纤混纺织物的漂染整各种后处理,并逐步向低能耗、小浴比和积木式单元机器的方向发展。毛纺针梳机也经过多次全面更新设计,不仅提高了速度而且提高了条干均匀度。毛织机方面正在发展剑杆织机。合成纤维设备中的长丝纺丝机已进入第二代设计,纺丝速度约为1000米/分,纤度可达75旦。短丝设备在70年代经过连续更新到80年代初达到了2600孔板,1200米/分的纺丝速度。 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生产手段和物质基础,其技术水平、质量和制造成本,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纺织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总体仍保持增长,各项经济指标较2004年同期都有所提高。到2005年12月底,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474.99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3.51%;产品销售收入458.85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2.74%;利润总额23.49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25%,实现利税总额为42.0亿元,同比增长19.04%;人均利润13263元,同比增长7.06%。 2006年中国纺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由全国748家生产纺织机械、器材企业的综合统计资料汇总。截止到12月底,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528.44亿元,同比增长16.55%;主营业务收入510.40亿元,同比增长18.02%;利润总额28.10亿元,同比增长26.92%。亏损企业94家,同比增长8.05%;亏损面为12.57%,同比增长0.94个百分点;亏损额为2.41亿元,同比增长104.19%;产值利润率为5.32%,同比增长0.43个百分点;人均利润16501元,同比增长25%。 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一些较严重的问题。纺织机械总体技术水平低,产品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研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技改力度不够,制造技术落后。国内基础工业薄弱,基础配套件跟不上,影响到纺织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机电一体化水平的提高。纺机产品开发缺少与工艺的有机配合,影响到纺机产品的使用效果。政策不配套,影响了国产纺机产品的竞争力。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纺机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纺机基础件设施,引进国外纺机技术,差别化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纺机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08-2010年,随着世界和中国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纺机的需求越大越来,中国纺机行业发展面临着很好的机遇。预计到2010年,受纺织机械升级的推动,中国纺织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将由2005年的25%提高到2010年的50%;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将占到同期产值的30%以上;纺织机械工业装备全行业数控化率将达到10%以上,其中骨干重点企业将达到15%-20%;主要纺织机械产品的关键零件、新型专用基础件的精加工工序能力指数将达到1-1.25。因此,中国纺机行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纺织机械工业何时在中国开始形成,从现有文献资料中尚找不到明确的记载。但在17世纪清朝就设立了官办的京内织造局和江南宁、苏、杭三个织造局。当时中国的手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初步形成,已有作为手工业商品的纺织机器的生产和销售。尽管这些机器是铁木结构,简单而且粗糙,效率不高,但可以看作是幼年时期的中国纺织机械工业。19世纪70年代,外资和华资缫丝厂和纺织厂开始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建立,设备均从国外进口。为提供这些工厂所需要的修配零件,从1894年起,上海出现了公兴、协泰等铁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工人仅数人至数十人。这是现代中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先驱。直到1949年,全国棉纺锭子达到了 500万锭。在一些纱锭比较集中的城市遂出现了纺织机械修配厂,仅上海一地就有480多家。工厂规模不大,一般人数仍不过十余人到数十人。个别是外商投资的,极少数是官僚资本的。这两类资本所经营的工厂,人数大多不过百人,近500人的不过1~2家,均以提供配件为主要业务。较大的工厂也只是为纺织厂仿制成台设备,成批生产织布机和简单的袜机,尚不能生产任何成套纺织设备。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着手建立自己的纺织机械制造工业,首先对上海、天津和青岛原有的6家较大的纺织机械修配厂进行整顿和扩建,并在郑州和榆次新建两座大厂。在全国统一规划下分机种生产多种成套机器。此后陆续在沈阳和内地新建了几个中型纺织机械厂,同时把上海的一些小厂合并为几个中型工厂。到60年代初,全国已经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机械生产体系。1979年全国的重要纺织机械厂已有24个,共有职工6.2万余人。30多年来,中国依靠自己的纺织机械工业,装备了国内的纺织工业。还以援助或贸易方式,出口相当数量的纺织机器。50年代初,第一个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5万锭棉纺织厂和160台织机的麻袋厂分别在咸阳和杭州正式投产。50年代中期,第一个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年产300万匹的印染厂在西安正式投产。50年代末期,第一个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精梳毛纺织厂在北京正式投产;第一个以国际援助方式在缅甸兴建的5万锭棉纺织厂正式投产。60年代中期,第一批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大型粘胶纤维厂在丹东、新乡和南京正式投产。70年代中期,第一批完全以国产机器装备的大型涤纶厂、大型腈纶厂和大型维纶厂在全国各地相继投产。中国纺织机械产品的开发工作,已经从仿制阶段进入到以自己的革新和研究成果为主要设计根据的阶段。棉纺用的开清棉机(见开清机械)经过三次较大的改进后,每一种机台都具有较好的混棉、开棉或清棉的性能和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开清棉联合机可以根据世界各地棉花的不同特性和不同含杂率,挑选单台配合成线,末端的自动成卷机制成棉卷(或借气流直接输送到梳棉机刺辊上的混和棉)产量每小时为500~750公斤,不匀率在1%以下。梳棉机(见梳理机)也经历过三次全面的更新设计,台时产量从最初的4、5公斤上升到40公斤。细纱机由一种型式发展成棉、毛、麻、绢、化纤等37个基本型式,锭距、卷装系列齐全。细纱机噪声可控制在85分贝左右。棉织机方面仍以自动换梭式(见自动换梭织机)为主。自动换纡织机和喷气织机(见喷射织机)也已批量生产。棉布印染设备经过三次重大改进已发展成能适应各种纯棉和化纤混纺织物的漂染整各种后处理,并逐步向低能耗、小浴比和积木式单元机器的方向发展。毛纺针梳机也经过多次全面更新设计,不仅提高了速度而且提高了条干均匀度。毛织机方面正在发展剑杆织机。合成纤维设备中的长丝纺丝机已进入第二代设计,纺丝速度约为1000米/分,纤度可达75旦。短丝设备在70年代经过连续更新到80年代初达到了2600孔板,1200米/分的纺丝速度。 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生产手段和物质基础,其技术水平、质量和制造成本,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发展非常迅速。 2005年,纺织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总体仍保持增长,各项经济指标较2004年同期都有所提高。到2005年12月底,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474.99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3.51%;产品销售收入458.85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2.74%;利润总额23.49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25%,实现利税总额为42.0亿元,同比增长19.04%;人均利润13263元,同比增长7.06%。 2006年中国纺机行业主要经济指标由全国748家生产纺织机械、器材企业的综合统计资料汇总。截止到12月底,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528.44亿元,同比增长16.55%;主营业务收入510.40亿元,同比增长18.02%;利润总额28.10亿元,同比增长26.92%。亏损企业94家,同比增长8.05%;亏损面为12.57%,同比增长0.94个百分点;亏损额为2.41亿元,同比增长104.19%;产值利润率为5.32%,同比增长0.43个百分点;人均利润16501元,同比增长25%。 中国纺织机械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一些较严重的问题。纺织机械总体技术水平低,产品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研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技改力度不够,制造技术落后。国内基础工业薄弱,基础配套件跟不上,影响到纺织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机电一体化水平的提高。纺机产品开发缺少与工艺的有机配合,影响到纺机产品的使用效果。政策不配套,影响了国产纺机产品的竞争力。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纺机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纺机基础件设施,引进国外纺机技术,差别化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纺机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08-2010年,随着世界和中国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纺机的需求越大越来,中国纺机行业发展面临着很好的机遇。预计到2010年,受纺织机械升级的推动,中国纺织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将由2005年的25%提高到2010年的50%;纺织机械产品的出口额将占到同期产值的30%以上;纺织机械工业装备全行业数控化率将达到10%以上,其中骨干重点企业将达到15%-20%;主要纺织机械产品的关键零件、新型专用基础件的精加工工序能力指数将达到1-1.25。因此,中国纺机行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