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文章详细

九十年前,温州人发明弹棉机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提起李毓蒙,在瑞安和温州城里,几乎无人不知。是他,发明了我国第一台弹棉机;又最早在浙南大地创办机器制造厂、最早申报产品发明专利和注册商标的、第一个在国际博览会上得奖。一连串的“第一”和“之最”,印证着这位传奇般人物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时刻地激励着后人自主创新。

  当年发明的弹棉机
1916年初夏,在瑞安城郊的乡间小道上,一位衣冠不整、蓬头垢面的青年,一边疾跑,一边高呼:“成功啦!我的弹棉机成功啦!”喊声充满兴奋与心酸,不了解情况的路人,还以为他精神错乱了。当他一口气跑到那低矮的小平房,把这个喜讯告诉母亲时,老人家仍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他拉着母亲和邻居到他研制弹棉机的现场———离村二里之外的玉泉寺内参观。
  崭新的弹棉机,用脚一踩,随着齿轮的转动,“吃”进去的片片皮棉,吐出来便成了一簇簇松软的棉絮,比手工弹棉工效足足提高了10多倍,围观的人们皆赞口不绝。至此,我国第一台铁木结构、封闭式、三桶脚踏弹棉机终于问世了,发明者是当时瑞安县东山乡小裁缝李毓蒙,时年27岁。
  也许人们难以想象,一个小裁缝怎么与弹棉机的发明人联系在一起,出生农家的李毓蒙,三岁丧父,母亲只好到城里当佣人,小毓蒙在亲友的资助下读了几年私塾。他天资聪慧,平时爱翻阅宣扬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报刊书籍,对发明创造很感兴趣。13岁时小毓蒙拜师学裁缝,学徒期间,他就从佛殿庙寺的雕梁画栋受到启发,创造出“龙凤盘纽”的新服饰,点缀在新娘的嫁衣上,在当时非常流行,裁缝铺因此走红。
  18岁那年,李毓蒙出师回老家开了一间裁缝铺,凭他的手艺,生意挺不错。由于天天与棉布、棉线、棉絮打交道,深知棉絮加工艰难的他想制造一种机械,使弹棉郎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一搞就是八年。为了筹措试验的经费与材料,他竟卖掉祖传的三亩薄田,还拆了旧板壁作木料,差点兄弟反目;为了绘制机械图纸,他东奔西跑,拜能者为师,且苦思冥想以致饮食无味;没有制作工场,他就借破庙栖身,历尽艰辛,终于获得成功!
  知子莫于母。看到儿子多年为制造弹棉机付出的心血有了结果,年迈的老母亲激动的热泪满眶。
  “洋状元”帮他解决资金
  弹棉机研试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浙南大地,文成一家棉花店老板闻讯赶来参观,见这新玩意轻便、操作简单,立即拿出定金,要买下这台新机器。看来新机器有市场,李毓蒙下决心要创办一个弹棉机加工场,他请来亲朋好友一起制造弹棉机。他既是技术指导,又是生产工人,可是工效很低,如主要零部件需360根齿条,全凭手工剪成,4个人花一个月才造成一部,要想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增加投入,配备专用加工设施,仔细一算,起码要800银元。他走门串户,求爷爷、告奶奶,仍无人响应。之后他又跑到温州城里,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援助,可没有人理会他。正当他求助无门,十分懊丧地来到小南门码头准备返回瑞安时,他的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情不自禁地向过往的旅客高喊:“我叫李毓蒙,我发明了弹棉机,现在没有铜钿办厂,谁肯拿出800个银元与我搭股分红……”
  此时,一顶轿子打他身边经过,轿中一位中年男子探头张望,毓蒙认为坐轿的肯定有钱,急忙跑过去又重复了一番自己的心愿。中年人笑道:“你要去瑞安吧,咱们同路,待会上船后再作细谈。”这位中年人是瑞安名流,清末大名鼎鼎的“洋状元”项骧,他倾向维新、热衷工业救国,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正返乡省亲。在小船上他听罢毓蒙的一番陈述,深为眼前的这位青年的事迹所打动,次日清早他亲临东山乡进行考察,验证小裁缝所言句句属实,更加赞叹不已。于是在项骧的帮助下,毓蒙办厂资金很快得到解决,1917年6月,一座占地一亩左右的“李毓蒙制造絮棉机器厂”正式亮牌,这在当时的温州还算是第一家机械制造企业。
  此后,李毓蒙的一位姓项的同窗,留学日本回国后,听说毓蒙发明了弹棉机,便去道喜述旧。交谈中,  项开门见山说:“蒙兄,你发明弹棉机算是件了不起的事,也是瑞安人的光荣,按国外做法,对自己的发明要申请专利,产品还应有牌子注册商标。这样,别人就不能生产相同结构原理的弹棉机了。我看,你应该抓紧去申请专权,注册商标吧。”尽管李毓蒙似懂非懂,但他还是给弹棉机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双麒麟”。
  1921年春,毓蒙赴京(时称北平),前往国民党中央政府农商部申请弹棉机的专利和商标,在乡贤项骧(财政部次长)、林大闾(农商部司长)等人的鼎力协助下,申请事项一举成功,并荣获一枚政府颁发的金牌。家乡父老闻讯后,无不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为此还专门放了一部无声电影以示庆贺。
  此后,“双麒麟”牌弹棉机先后参加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举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均荣获优等褒状奖金。一时间,“双麒麟”声名鹊起,驰誉中外。  成为温州机械工业先驱
  “双麒麟”弹棉机销路很快打开,特别是在长江两岸的产棉区,江苏松江、常熟、昆山以及江汉大平原的产棉区尤受欢迎。李毓蒙抓住商机,先后在上海设立营销点,产品辐射到全国各地。
  尽管设在东山乡的老厂不断扩大规模,购置大小车床,刨床和钻床并增设翻砂车间,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1925年,李毓蒙将絮棉机器厂整体搬迁至温州市区小南门,并接纳项荫轩、吴银泉、王子竹等工商界人士的投资,联合创办温州毓蒙铁工厂(温州冶金厂前身),厂房面积达2000平方米,人员增至100多人,而且开始试制单缸卧式引擎(12匹柴油机)以及碾米机、轧糖机、打面机、立式锯板机等机械产品。当时,小南门一带设有碾米厂、锯板厂、布厂、草席厂、发电厂以及内河轮船等,毓蒙铁工厂的建立,更加促使现代工业产业集聚与崛起。并被史学界称为“温州现代工业的摇篮”。  正当李毓蒙潜心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他门下的学徒羽翼渐丰,纷纷出来自立门户,继续从事弹棉机生产。一时之间,什么“地球”、“聚宝盆”、“狮球”等杂牌弹棉机纷纷涌向上海市场,且鱼目混珠,互相杀价。李毓蒙对此深感焦虑,但他念师徒之情,并不急于运用自己的专利和商标权去打官司,而是设宴把各家弹棉机厂的老板们召集一起,语重心长地指出:办企业、做生意,必须讲究产品质量,决不能以次充好、粗制滥造,否则不仅坑害用户,而且有损咱温州人的声誉。
  李毓蒙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各厂家经过3天商议讨论,决定由毓蒙、华昌、庆华、兴华等主要厂家在上海南市万豫码头设立毓蒙联华公司,公推李毓蒙为公司总经理,各厂家均作为下属企业,由公司统一经营、统一商标、统一价格。联华公司建立后,生意大有起色。弹棉机年销量突破500台,还推销砻谷机250台,销售额达数十万银元。毓蒙联华公司乘势而上,又在长江重镇湖北汉阳创办联华棉机分公司,从瑞安抽调技术骨干,在异地开发棉机产业,很快拓展了销路,第一年销量达700多台,超过上海公司的销售量,翌年企业员工达190人,弹棉机销量达1400多台。“国难”之中自强不息
  1937年上海沦陷,联华公司在沪的资产在日寇敌机的狂轰滥炸下不幸“灰飞烟灭”。政府当局又在紧急动员沿海工厂内迁,不少企业主忙于转移资产、遣散工人、拒绝内迁。李毓蒙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国分忧,毅然将温州铁工厂的50多台主要设备与数百吨原材料及生产人员迁往丽水云和,并入浙江铁工厂,生产军需产品和轻重兵器,支援抗日前线。原在湖北汉阳的分厂,也奉令迁往四川,易名重庆分厂,继续制造弹棉机与砻谷机,为解决抗战后方粮棉加工发挥重大作用。在丽水,李毓蒙又创办了浙江工具厂(杭州制氧厂前身),不断巩固后方的机械工业阵地,维持抗战的物资需求。与此同时,原汉阳分厂的一些技术骨干又分别在湖南湘潭、邵阳、常德、黔阳、祁阳等地创办了分厂,职工达200余人,且年年获利,这在炮火连天的抗战中,企业不仅生存下来,而且有所发展,可称为一个奇迹。
  尤为可贵的是,出身贫寒的李毓蒙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人的身上,他所办的企业包括学徒或徒孙们不少人成为共产党员。如湖北沙市的新华棉机厂在当地被称为“革命红灯”,该厂的利润几乎都成了共产党革命活动的经费。为此解放后当地政府下达文件:凡是解放前参加该厂工作的人员,都从参加该厂之日起计算革命工作时间,享受离休干部待遇。还有不少原新华棉机厂的员工,解放后成了党政部门的领导人。
  “老师公,一点就通”
  新中国成立后,李毓蒙积极拥护共产党领导。1952年,他率先将民营的铁工厂实现公私合营,组建了温州机械行业第二联营公司(简称“二联”),该厂1956年又改称为“公私合营温州铁工厂”。
  此时,毓蒙先生年过花甲,被委任为副董事长后,仍天天坚持上班,在生产第一线督促指导安全生产。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他利用废铁料制作清污器,还自行设计了新型锻床,研制了不易碎裂的砂轮,大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1958年,温州铁工厂迁址杨府山,兴建新厂房,李毓蒙坚持步行到工地上指导工作,还参加研制新型柴油机,许多技术疑难问题,经他指点就迎刃而解。工人们高兴地说:“老师公宝刀不老,解决问题一点就通。”当时社会上掀起大办钢铁热潮,他不顾年老体衰,动身去大罗山探寻铁矿石,直至1961年毓蒙溘然逝世时,人们发现他口袋里仍装有黄铁矿石。
  李毓蒙发明弹棉机迄今已有九十周年的历史。如今,一座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名的“李毓蒙先生纪念馆”屹立在飞云江畔,人们至今仍在传扬着这位大发明家“伟范垂青史”的光辉事迹。
上一篇:开花机开出来的可以做被子用吗?
下一篇:开花机的配套设施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 电话:0577-
  • 传真:0577-64375751
  • 手机:13858754630
  • 邮箱:1
  • 地址: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东河路187-189号
  • Copyright 2014 版权所有:苍南县宜山洋纺开花机厂
  • 浙ICP备11007094号
  • 技术支持:苍南君祺网络
  • 本站关键词:再生棉开花机\开花机